蒙台梭利教育术语
儿童之家——蒙台梭利创办的“公寓中的学校”,由3—7岁儿童组成,具有“家庭的内涵”,其环境中的一切设备和物品都符合儿童成长的需要。生活在其中的儿童将学会学习、学会生活、学会做事、学会交往、学会帮助、学会合作、学会接纳、学会宽容、学会尊重、学会欣赏、学会探索以及学会创设等等。
混龄班——混龄编班是蒙台梭利幼儿园的特点,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编班方式。蒙台梭利教育有大混龄班和小混龄班两种编班形式。大混龄班是一个班里的儿童有三个年龄跨度,小混龄班则由两个年龄段组成。在这样的班级里,不同年龄儿童可以互相学习、互相帮助 、互相欣赏、互相包容。混龄班是一个自然的雏形小社会,有利于儿童知识学习和交往、合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。儿童之间互相学习比向成人学习更自然,更容易而有效,而且不觉得有压抑。蒙台梭利相信儿童最好的教师实际上是其他儿童。
敏感期—— 儿童在发展中对某个学习领域感受特别敏锐的一段时间。这种感受能力会促使他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物上,并表现出极大的耐性和兴趣,“就象手电筒照在那里一样”,而对其他事物则漠不关心。当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消失了,另一种心理活动又会出现。
儿童的“工作”——蒙台梭利在“儿童之家”里发现,儿童竟然喜欢“工作”胜于游戏,即儿童不愿意选择玩具而喜欢操作教具和类似于成人做的事情,并从中得到满足与快乐。这种工作的渴望,显现着“生命的本能与人性的特征”。因而蒙台梭利认为,儿童的学习不是上课而是“工作”,透过自己动手操作,训练手眼协调,思维敏捷,意志力的增强,独立性的养成,多种能力的培养也需通过工作来呈现。
导师——蒙台梭利教学法是以儿童为中心,教师不是向儿童灌输知识,发号施令的权威角色,而是“协助儿童生命成长。”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儿童所从事的各种合理的活动,观察、了解、适时适量的给予示范、指导、协助。这是蒙台梭利所称为教师为“导师”的最重要的特征。
奖惩无用——为了避免干扰儿童的选择自由,在蒙台梭利教室里不提倡人为引诱性的各种比赛、物质奖赏或惩罚。蒙台梭利认为,奖赏与惩罚在精神上是“奴役”人的工具,会诱使儿童勉强去做非自然的努力,会妨碍孩子们的自然发展。教育不应该使人屈服压力。